2019年上学期,道县树湘学校七年级13班来了一个叫周小文(化名)的插班生,瘦瘦高高,话不多,给人印象还不错。一看资料:离异重组家庭、留守儿童、贫困户,一连串灰色的标签让班主任苏翠珍动了恻隐之心,毫不犹豫地接纳了他,并且根据教育扶贫政策帮他办好了两免一补。
可开学不到一个月,小文失踪了。把他从网吧找回来后,苏老师才认识到原来这是一个网瘾少年,她瞬间感到压力非常的大。
有一天,苏老师在《班主任效应》这本书上读到《佛桌开花》的故事,故事里面方丈圆寂前说的那番话给了她很大的触动:“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,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。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稍纵即逝的奇迹,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。让奇迹陨灭的,不是错误,而是一颗冰冷的、不肯原谅、不肯信任的心”。
她一直有个疑问:为什么这么一个人品不错的孩子,会成为网瘾少年呢?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别的原因呢?当她做了一次家访后,找到了问题的根源。家庭的贫困和不幸困住了一个少年的积极上进。他只能用网络来麻痹现实的伤痛获得片刻的安宁。
这次之后,苏老师经常找小文促膝长谈,把自己当做孩子的母亲,用真切的关爱一点一点温暖着孩子那受伤的心。学校领导和班上的任课老师知道后用各种形式向他传达着关爱,。他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关爱,内心充满了喜悦,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事情。
在班里,每当他有一丁点儿进步或改变的时候,苏老师都及时发现并给予鼓励,用缩小镜看他的缺点,用放大镜看他的进步,他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,变得越来越自信。她还经常向学校汇报小文的情况,不断为小文争取各种帮扶政策。
教育的本质是爱,教育的成功也是因为爱。因为苏老师和学校这么多老师的爱,小文戒掉了网瘾,也改掉了很多坏毛病。也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,他已经从一个网瘾少年转变成了阳光少年。
教育扶贫,不是形式化的政策,而是一个爱的契机。教育扶贫,帮扶的不仅是一个孩子,还是一个家庭,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
作者:赵剑
编辑:蒋勇